2018年10月17日,在6号楼320报告厅举办本学期第3期,总第149期学术论坛。本次学术论坛汇报者为侯芳艳、白晨晓、孔雯雯、李佳欢,点评老师为崔乃雪老师。
今天第一位汇报者是2017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侯芳艳,她汇报的文献题目为:“Trajectories of mood and stress and relationships with protective factor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menopause: results using latent class growth modeling in a Canadian cohort”,该研究对102例绝经前期女性情绪状态和感知压力进行5年纵向追踪随访,使用潜在类别模型进行分析,观察情绪与压力变化轨迹以及基线期间相关保护性因素对情绪压力的预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绝经期间女性情绪状态和压力较为稳定;基线身体满意度、自尊、一般健康状况能够预测绝经期间情绪变化轨迹。崔乃雪老师对该文章的研究设计方法进行了点评,并推荐大家看该作者发表的其他相关文献。
第二位汇报者是2017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白晨晓,汇报的文献题目为“Adventure-based training to promote physical activity and reduce fatigue among childhood cancer survivo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是2018年发表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杂志的一篇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癌因性疲乏是癌症患儿报告的最痛的症状之一。尽管有证据证实常规体力活动可以降低癌因性疲乏,但是在癌症患儿中还是经常出现缺乏体力活动的情况。本研究目的在于检验基于冒险的训练在提高香港中国癌症患儿体力活动、降低疲乏、增加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的效果。研究对象来自于儿科肿瘤门诊、儿童癌症中心以及阳光组织,年龄在9-16岁,曾报告疲乏症状,并且在过去的6个月内没有参加常规性的体力活动。研究中实验小组进行了为期4天的基于冒险的训练计划。对照组接受了安慰剂的干预。主要结局是随访12个月时的疲劳程度。次要结局是随访12个月的身体活动水平、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数据是在基线、干预开始后的6个月和12个月进行收集的。并进行了意向性治疗分析。本研究从2014年1月6日-2015年6月8日收集了222名癌症患儿,随机分配到实验组117名,对照组105名。与对照组相比,在随访第12个月时,实验组显示更低的癌因性疲乏(P<0.001),更高的自我效能(P<0.001)和体力活动水平(P<0.001),以及更好的生活质量(P<0.001)。这项研究证明基于冒险的训练对促进香港中国癌症患儿体力活动、减少癌因性疲乏、提高的自我效能和生活质量是有效的。这些结果可能有助于告知家长和卫生保健专业人员,定期的体育锻炼对儿童癌症幸存者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第三位汇报者是2017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孔雯雯,汇报论文是2018年5月30日发表于“DEPRESSION AND ANXIETY”上的“Night noise exposure and risk of death by suicide in adults living in metropolitan areas”,即“居住在都市区域的成年人中夜间噪音暴露与自杀死亡风险”。该研究认为噪音可能引发负面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甚至可能导致自杀风险增加,但是人们对噪音和自杀之间的潜在联系关注甚少。所以该研究基于韩国的国民健康保险服务——国家样本队列和国家噪音信息系统的数据,在155492名成年人中探讨了韩国夜间环境噪音与成人自杀死亡之间的关系。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并且控制了人口学特征和地理特征等协变量后,结果表明,夜间噪音暴露和成人自杀死亡风险之间存在显著的联系,自杀死亡的风险比随着环境噪声水平的增加而增加,其中患有精神疾病的成年人的自杀死亡风险最高。最后,崔乃雪老师对模型检验的相关统计知识和大数据相关知识做了补充。
第四位汇报者是2017级学术型硕士研究生李佳欢,汇报题目是“Poor family functioning mediates the link between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adolescent nonsuicidal self-injury”。该文章2018年8月发表于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杂志,本文的目的是探究童年期家庭逆境(5岁前)和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14至17岁)之间的中间路径的这四个假设模型,分别是精神疾病模型、次优环境危害模型、近端环境缓解模型、依恋模型。本研究的数据是来自于对精神病理学发展的风险因素研究的大型纵向研究,是从广阔的地理区域招募的青少年的社区样本,共有1,238名员工的同意参与研究。本文的分析在933名参与者的子样本中进行的,这些参与者在14岁时报告无终生非自杀性自伤,并在17岁时提供非自杀性自伤的随访数据。本文主要结果变量是17岁时新发的非自杀性自伤,预测变量是童年期家庭逆境(5岁前)、家庭功能(14岁时)、心理疾病(14岁之前)、同伴关系(14岁时)、社经地位。研究结果支持了次优环境危害假说,14岁时的家庭功能中介了5岁之前的家庭逆境与14岁至17岁之间的非自杀性自伤之间的关联。该结果表明子发生家庭逆境后改善家庭功能可能可以降低青少年非自杀性自伤的发生。因此,帮助陷入困境的家庭,提供社会关怀是非常重要的。需要进一步研究以探索改善家庭功能的潜在方法并且在随机对照试验中验证其效果。
四位汇报者对相关学科领域进行了汇报,在场同学对文章内容进行提问,并根据相关的科研设计、统计方法进行相互探讨,崔乃雪老师对涉及的问题进行了点拨,也对汇报文献做出了点评,帮助同学从文献中学习。